影像报告生成系统架构详解
道壹科技2024-02-08•技术分享

影像报告生成是AI医疗工作流中的重要一环。一个优秀的报告生成系统不仅能提升医生的工作效率,还能保证报告的规范性和一致性。本文将深入剖析道壹科技影像报告生成系统的技术架构,分享我们在模型选择、数据处理和系统优化方面的实践经验。
整体架构概览
我们的报告生成系统采用经典的分层架构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模块:
- 数据接入层:负责接收来自上游AI分析模块的结构化数据(如病灶位置、大小、特征等)和原始影像数据。
- 核心处理引擎:这是系统的大脑,包含自然语言生成(NLG)模型和一系列业务逻辑处理器。
- 模板与知识库:存储预定义的报告模板、医学术语词典、临床指南等,为报告生成提供内容支撑。
- 输出与交互层:生成最终的文本报告,并提供给医生进行审阅、编辑和签发的用户界面。
核心处理引擎
1. 模型选择:从规则到深度学习
系统的演进经历了从基于规则的模板填充,到基于统计的序列模型,再到如今基于Transformer的预训练大模型的转变。
- 初期(V1.0):采用基于规则的模板引擎。通过简单的“if-else”逻辑和字符串替换,将结构化数据填入预设的模板中。这种方法简单可靠,但生成的报告较为生硬,缺乏灵活性。
- 中期(V1.5):引入了基于LSTM的序列到序列(Seq2Seq)模型。模型能够学习从“影像特征”到“描述语句”的映射关系,生成的报告更自然,但仍存在上下文理解不足的问题。
- 当前(V2.0):全面升级为基于Transformer的预训练大模型。我们利用海量的公开医学文献和内部积累的高质量医生报告数据,对通用大模型进行增量预训练和指令微调,使其具备强大的医学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。现在,系统能够根据影像特征生成更加个性化、逻辑严谨、语言流畅的诊断描述。
2. 数据处理流程
为了驱动大模型生成高质量的报告,数据处理流程至关重要:
- 结构化数据解析:将上游AI模块输出的JSON格式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,提取关键信息,如检查部位、病灶类型、数量、位置坐标、测量值、特征描述等。
- 上下文构建:根据提取的信息,结合患者基本信息(如性别、年龄)和检查历史,构建一个丰富的上下文Prompt,作为大模型的输入。
- 后处理与校验:对模型输出的原始文本进行后处理,包括语法纠错、术语标准化、格式调整等。同时,通过一系列内置的规则引擎对报告内容进行逻辑校验,防止出现明显的错误或矛盾。
模板与知识库
尽管大模型能力强大,但为了保证报告的规范性和满足不同医院的个性化需求,模板和知识库仍然是不可或缺的。
- 可配置模板引擎:我们开发了一套可视化的模板编辑器,允许医院管理员根据自身的报告格式要求,自定义报告的结构、段落顺序、必填项等。模板支持条件判断和循环,可以灵活地处理不同病例。
- 动态知识注入:在生成报告时,系统会实时查询知识库,获取最新的医学术语、标准描述和临床指南推荐,确保报告内容的权威性和时效性。
系统优化与挑战
在实际部署和运行中,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化:
- 性能优化:通过模型量化、知识蒸馏等技术,在保证生成质量的前提下,尽可能降低模型的计算开销和内存占用,确保系统能够快速响应。
- 可解释性:为了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信任AI生成的内容,我们在系统中集成了“生成依据追踪”功能,可以高亮显示报告中每个句子对应的关键影像特征数据来源。
- 持续学习:我们建立了用户反馈闭环机制。医生对报告的修改和评价会被匿名收集,用于持续优化模型,使其更贴近真实临床场景。
总结
道壹科技的影像报告生成系统是一个融合了先进AI技术和深刻医学理解的复杂工程。通过不断的技术迭代和优化,我们致力于为医生提供高效、智能、可靠的报告生成工具,让他们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核心的临床决策中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探索多模态、个性化和更具交互性的报告生成技术,引领AI医疗的新发展。